2022SAAS公司的價值在服務
2022-05-20 15:18
一、
SaaS公司,靠什么勝出?
首先這里有一個行業(yè)定位問題,因為不同行業(yè),要求的核心能力是不一樣的。
大多數(shù)SaaS公司把自己定位為IT行業(yè)或軟件行業(yè)。實際上,既然SaaS的本質是服務,那么SaaS公司也就是數(shù)字化的服務企業(yè)。也就是說,它們屬于純粹的服務行業(yè)。為什么國內SaaS企業(yè),不認為服務是核心競爭力?原來,很多SaaS公司在復制海外的賽道時,只復制了產品,而沒看到后面還有服務。所以很多SaaS公司日常,都在研究“我們能賣給客戶什么”,而不是“我們能幫助客戶做什么”。
實際上,所有
SaaS軟件的功能,最后都會趨于同質化。所以無論是比產品、還是比銷售,都比不出什么結果。
雖然產品很難差異化,但服務是可以差異化的。所以,差異化的服務,才是SaaS企業(yè)在競爭中制勝的關鍵。
二、SaaS的服務價值
從字面上理解,SaaS的意思為軟件就是服務;但這并不等于說,所有的服務都是由軟件自動完成。除了少數(shù)工具類的SaaS(其實它們只是軟件工具的SaaS化)外,大部分業(yè)務類SaaS,都需要服務商或者第三方服務機構,來幫助客戶使用軟件完成服務過程。
所以,完整的SaaS服務包含了:軟件提供的自動化服務+人工提供的專業(yè)服務。
這樣看來,SaaS根本不是邊際成本為零的“躺賺”生意,因為專業(yè)服務的成本可能更高,且與服務效果正相關。因為專業(yè)服務的深度是無止境的,所以其作用可能超過SaaS本身。比如Salesforce的服務伙伴,包括埃森哲、凱捷、四大等咨詢機構。它們的服務收費,可能會遠高于SaaS的訂閱費。
三、服務是如何發(fā)揮作用的?
SaaS服務,既不是機器人式的應答,也不是通常所說的技術支持,這些服務對于客戶留存起不了多大作用。實際上,銷售與客戶簽約后,服務也就開始了。服務在客戶生命周期中的三個階段,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。
首先,是實施交付階段的服務。從軟件功能到服務可用,中間還存在著一個相當大的鴻溝。這需要高水平的實施交付服務才能填平,也決定了用戶能否正常開始使用。
其次,是啟動階段的服務。交付只是讓系統(tǒng)具備了使用條件,并不保證能自動激活。這需要實施服務的詳細交接和CSM的啟動執(zhí)行。
有數(shù)據(jù)表明:如果一家客戶交付后一個月內沒激活,約30~40%的概率將無法激活。如果三個月未激活,將有70~80%可能性成為僵尸用戶。
最后,是運營階段的服務。如果使用過程出現(xiàn)障礙、或看不到預期效果的話,激活后客戶仍然可能會停用或棄用。
相比之下,運營階段的服務最為重要,但大多數(shù)SaaS服務商,容易忽視運營服務支持,以為激活后就萬事大吉。殊不知,用戶棄用或者被對手服務截胡的風險始終存在。
SaaS需要服務是一個常識,不愿深度服務的公司,無非就是想賺省心省力的快錢。然而,對于SaaS來說,服務不是一個可選項,而是一道必答題。
四、服務的投資回報有多大?
SaaS公司大多不吝嗇在產研、市場、銷售上的投入;但對于服務的投入,卻往往不足。這從對客戶成功組織的建設上,也很容易看出來。甚至很多公司搞不清楚為什么要有客戶成功,根據(jù)道聽途說的CSM功效,來建CST(客成團隊)。
這樣建立的CST,其服務能力局限于SaaS產品本身,離著業(yè)務、專業(yè)和深度的服務要求,還有很大距離。反映在實施交接、激活服務和運營服務的每個關鍵環(huán)節(jié),基本上沒有對應起來。體現(xiàn)在結果上,留存自然是差強人意。
以至于一些SaaS公司在年景不好時,首先對CST進行裁員。然后是服務力量進一步減弱,最后又迫使公司不得不拼銷售,封堵高流失帶來的收入下降。
海外成熟的SaaS企業(yè),其客成組織是與銷售組織相并列的,即它們對于增長的作用是等同的。如果一定要劃分各自的貢獻,那么客戶的生命周期越長,CS的作用就越大。
所以,從投資回報角度,服務投資才是最值得的。
反觀國內一些SaaS公司的CST,不但沒法與銷售團隊相提并論,從定位上就是一輔助部門。又因為國內客戶生命周期較短,CS的作用就更加無法體現(xiàn)。
對于服務的投資,必須解決好兩方面的問題。一是CS的投資建設問題;另一個CS的管理問題。后者主要是CS如何考核的問題,前面已有很多文章討論過。
二者的結合,投資于服務才可能產生回報。
五、深度服務與規(guī)?;拿?br />
一家SaaS公司的CEO跟我說:我們的CSM具有非常專業(yè)和深度服務客戶的能力,客戶也非常滿意,核心客戶的續(xù)費率接近100%。核心客戶有多少家呢?十幾家。
這家公司的服務,有點兒喜憂參半。
好的一面,是真正具有了專業(yè)和深度的服務能力,通過服務建設好的十幾家客戶,未來將產生源源不斷的收入,參透了SaaS的玩兒法。
不足的一面,是服務的規(guī)模化問題沒有解決好。十幾家核心客戶對于規(guī)?;l(fā)展,還遠遠不夠。
服務深度與規(guī)?;g存在矛盾,如何解決呢?
我們知道,CS服務是需要有服務方案的,而不能單憑經驗和能力。一客戶一方案,顯然是不經濟的。只有做到一行業(yè)一方案,或一業(yè)務一方案,才可以解決服務方案的復制問題。從而提升效率,解決規(guī)?;拿?。
經過這個服務思路的轉變,開發(fā)典型行業(yè)服務方案,這家公司的核心客戶已經擴大到上百家。不但降低流失率,轉推薦的客戶數(shù)也有明顯增長。
實際上,相對于小型SaaS公司,頭部SaaS企業(yè)面臨的服務深度與規(guī)模化的更大困局。一方面是客戶數(shù)量太多;另一方面是服務投入相對不足和不成體系,最終往往表現(xiàn)為大進大出的低留存率狀態(tài)。
六、其實國內SaaS用戶更需要服務
經營不順的SaaS公司,總愛把原因歸結為國內的用戶不行:管理不行、信息化水平不行、付費意愿不行。
但是,正因為用戶的不行,SaaS企業(yè)才有機會。
與國外發(fā)達國家企業(yè)相比,國內企業(yè)的信息化和IT素養(yǎng),確實有很大的差距;特別是沒有養(yǎng)成使用信息化工具的習慣。但這也并不能說明,它們不想用數(shù)字化手段,解決其面臨的業(yè)務問題。它們只是需要更多的幫助。
這樣,提供深度服務的SaaS公司,要比賣軟件的SaaS公司,有更多機會。
發(fā)達國家的企業(yè)信息化建設,要領先國內企業(yè)很多年;無論是信息化的普及率,還是依賴和使用IT的習慣,都遠遠高于國內企業(yè)。
即使是這樣,海外SaaS企業(yè)仍把服務能力作為核心競爭力。相比之下,國內企業(yè)用戶更需要服務;而國內SaaS服務商,更應該具備和提供深度的服務能力。
華春網(wǎng)絡自2006年發(fā)展至今始終以技術為基礎,服務為宗旨在SAAS的賽道上耕耘